歌舞载深情 感恩润乌蒙——威宁县九三中学献礼九三学社创建80周年文艺汇演侧记

日期:2025-09-25 15:16:19  作者:

“发挥党派所长,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整合利用优势资源,研究拓展服务内涵,助力乡村振兴,服务科技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九地合作’‘同心树人’‘亮康行动’‘九三学社中央院士专家科普行’‘九三学社院士工作站’等社会服务品牌越做越扎实......"

8月19日,庆祝九三学社创建80周年大会在京举行。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武维华总结了近年来九三学社的履职实践。“同心树人”“亮康行动”“九三学社中央院士专家科普行”“九三学社院士工作站”这些响亮的帮扶品牌,早已深深植入毕节市威宁县的这片热土。

缘起卅载:山海相连的深情厚谊

时光回溯至三十多年前,九三学社中央将深情的目光投向贵州毕节,锁定威宁这片土地,把威宁县确定为对口帮扶点之日起,一段跨越山海的深情佳话便徐徐展开。三十多载春秋更迭,不变的是一代代九三人对这片土地的真情付出。九三学社始终心系毕节,心系威宁,以九三“所能”,回应毕节“所需”。三十多载威宁帮扶路,九三学社以科技为笔,在乌蒙大地书写了一幕幕鲜活的帮扶事迹。让草海重生,组织院士团队推动专项治理,协调完成保护区勘界,让高原明珠重现清澈。如今黑颈鹤成群归来,成为生态治理的鲜活丰碑;以产业造血,引进雪榕集团投资10亿元建成食用菌基地,年产值超5亿元,直接带动2500余名群众就业。协助中垦薯业建设968亩种源基地,年产脱毒种苗1.5亿株,筑牢“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根基;扶民众健康,“亮康行动”医疗帮扶项目为1.7万群众送去光明,完成白内障手术9000余例,“九三名医服务站”覆盖2.1万群众,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让易地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帮扶重扶智,九三学社20余年持续投入,把威宁五里岗中学建设成为九三中学,学校在科技类竞赛中,共获得国家、省、市、县奖项123个269人次,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示范校”,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九三“同心树人”教育帮扶项目,组织东部优质学校与威宁24所学校签订友好合作协议,累计培训教师2395人。一个个“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品牌,无不彰显九三人助力贫困地区提质发展的伟大情怀,从教育扶贫到科技兴农,从医疗援助到产业培育,九三学社的帮扶如春风化雨,浸润着威宁的山山水水。九三中学正是这段情谊的生动见证,从简陋的校舍到现代化的教学楼,从匮乏的教学资源到完善的实验设备,学校每一个前进的脚印里,都凝聚着九三学社的心血。

深厚的帮扶情谊,深深烙印在毕节试验区、威宁大地的发展轨迹上,更浸润在每一位受益群众的心田。威宁人民对党中央的深切关怀充满无限感恩,对九三学社持之以恒、无私忘我的帮扶之情念念不忘,这份山海情谊,已成为推动威宁迈向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威宁县九三中学前后对比图
赴京征程:感恩之心化优美歌声
作为九三学社帮扶威宁的直接受益者和生动缩影,威宁县九三中学的成立与发展,凝聚了九三学社对威宁教育事业的殷切期望和巨大投入。学校的每一处变化、学子的每一点进步,都饱含着九三学社的深情厚谊。值此庆祝九三学社创建八十周年的辉煌时刻,九三中学的同学们怀揣着威宁县人民的感激之情,带着精心准备的民族歌舞,来到北京进行汇报演出。他们希望用最纯真的歌声、最热情的舞步,向党中央表达最崇高的敬意,向九三学社表达最诚挚的谢意,以此献礼九三学社八十华诞,汇报帮扶的丰硕成果,展现威宁学子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当“呀啰耶,呀啰耶”的清脆旋律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的舞台上响起,当“唱给祖国”“唱给共产党”的歌声饱含着热忱洒满舞台,威宁县九三中学合唱团的孩子们,用稚嫩却坚定的嗓音,为九三学社创建80周年献上了一份来自黔西北的特殊贺礼。这场跨越千里的演出,是孩子们用汗水浇灌的成果,更是一段关于成长、热爱与荣光的鲜活注脚。

台上的背景屏幕上,一幅幅新旧对比的照片无声诉说着巨变,昔日低矮的校舍与今日宽敞的教学楼交错,曾经泥泞的操场与眼下标准的塑胶跑道叠映。这一切,台下的九三同仁们看得真切,也记得深刻。

排练百日:汗水浇灌的感恩之花

“再来一遍!手臂要伸直,眼神要跟上!”过去几个月里,校园的清晨总被排练的音乐声点亮。音乐教室里,选拔领唱时,王可馨凭借清亮嗓音脱颖而出,肩头扛起“侗乡的人民声声把歌唱”的责任。专家专程指导,叮嘱她“要唱出山水间的灵气”,老师逐字逐句教用气技巧,让歌声“像梯田里的风般舒展”,她常练到嗓子发哑,含润喉糖反复打磨,只为音符裹着“乡村的质朴与热忱”。合唱团指导老师张老师的嗓音已略带沙哑,但仍不厌其烦地纠正着同学们的每一个音准。合唱讲究默契,为让和声如流水交融,孩子们把和弦拆成单音练,节奏卡不准就跟节拍器磨到准为止。暑假里,大家在放弃假期,在学校排练不停歇。杨梓涵被委以“唱给共产党”,老师说“要唱出骨子里的敬意”,他便一遍遍琢磨“这是心声,不是普通歌词,有些歌唱出的,比旋律更重”。卯思鸿记得老师排练时细心教导的每个声音和动作,每当练得很累时,一想到要站北京台上演出,就觉一切都值得的。瞬间又活力满满投入练习。他们深知,脚下翻飞的舞步,喉间跃动的音符,不仅是艺术,更是跨越千山万水的对话与感恩的回答。

舞台一刻:真情迸发的璀璨献礼

文艺演出《时代新征程,共筑辉煌》篇章帷幕徐启。舞台上,同学们倾情演绎,《侗歌声声唱给党》婉转悠扬,如同山涧清泉,流淌着纯真的感激;《阿西里西》欢快热烈,仿佛山野清风,传递着质朴的喜悦。孩子们脸上绽放的笑容,眼中绽放的异彩,比任何专业表演都更加动人,台下来自中央各级部门和九三学社的嘉宾们无不为之动容。“看到孩子们精彩的表演和自信的表现,我们感到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一位九三学社的老社员擦拭着眼角说道,“这就是帮扶最大的意义—从九三中学优秀毕业生在更广阔天地施展抱负的名单,我们看到希望的种子开花结果。”“尊敬的各位九三学社的老师,谢谢你们,让我们看到了广阔的世界,点燃了我们的科学梦想。”这是罗妍同学在舞台上的发言。三十多年来,九三学社各级组织奔赴山海,风雨同行,从远方带着科学的火种,点燃荒原的期待。演出时,台下许多观众的眼角也泛起泪光,这泪水,源于记忆中那些真实的故事:是九三学社“亮睛工程”医疗队让重见光明的老人颤抖的双手,是农业专家引入的新品种结出果实时农民脸上的笑纹,是“同心树人”教育帮扶活动中不断提升自我的老师们欣慰的笑容。台下一角,几位专程前来观礼的九三学社代表同样心潮澎湃。一位老社员动情地说:“我们只是做了一点分内之事,却收获了如此厚重的真情,孩子们的心意,比任何礼物都珍贵。”

宫学辉映:紫禁琉璃映照未名恩光

 此次赴京献礼,对孩子们而言更是一次开阔眼界的研学之旅。在九三学社的精心安排下,同学们参观了北京大学校园和故宫博物院。“走进北大校园,仿佛进入了知识的圣殿。”薛朝菊在日记中写道,“博雅塔下,未名湖畔,我看到了哥哥姐姐们抱着书本匆匆行走的身影,那种对知识的渴望让我震撼。”在故宫,同学们被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所折服。“站在太和殿前,我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响。”王志翔在作文中记录道,“如果没有就读九三中学,如果没有九三学社的帮扶,我就没有这次机会来到北京大学和故宫,谢谢你们。”这些体验悄然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为他们打开了通往更广阔世界的一扇窗。

演出尾声:绵长情谊未来可期
演出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落下帷幕,但情感的回响久久不散,对孩子们而言,这次成功演出超越了演出的本身。李颜同学说:“本次北京之行让我看到了更广阔世界,点燃了我的音乐梦想”。回到家的苏梦馨和卯思鸿,自豪地说着“在九三中学读书的骄傲”,琢磨着“如何发愤图强读书的同时更好发挥特长”。赴京演出的这份荣光,属于背后付出的人,孩子们记得九三学社联引专家的悉心指导,老师们不断抠细节的耐心,县委统战部和学校妥帖安排,更记得排练时“此起彼伏的和声”。正如孟婷所说“最动人的不是登台掌声,而是排练时心照不宣的包容与共振”。孩子们用歌舞编织的感恩,超越了语言与距离,直抵心灵。这份献礼,不仅是对过去80年九三学社峥嵘岁月的崇高致敬,更是对三十余年无私帮扶的深切回应,它告诉我们,最好的感恩并非言语,而是将爱的种子接过,奋力成长,最终活成你们所期望的、欣欣向荣的模样。威宁的故事,因九三学社的帮扶而增添温暖;九三学社的历史,因威宁的感恩而更显丰盈。这段情谊,如同乌蒙山的脉络,坚实而绵长;如同草海的水波,清澈而深沉。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这份山海相连的情谊,必将继续滋养着威宁的土地,孕育出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