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源故居位于宜兴东北郊二十公里的宜兴市芳桥镇后村村。1986年9月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周培源和两个妹妹一起把这幢老屋无偿赠送给了家乡,并创办了“芳桥乡后村青少年科普文化活动站”,1981年11月8日周老从北京亲自赶来参加活动站的剪彩仪式并为活动站题写了站名。1995年3月17日周培源故居被列为宜兴市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被列为无锡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宜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周培源故居 正门
周培源故居 游廊
周培源故居座北朝南,是周培源教授的父亲周文伯于清末明初时建造。故居外还有两处祖居,一处在村东老墙门,一处在后村河南,都是中国老式院墙。故居建造前周家有三喜临门:文伯公实业救国事业兴旺;自己高中清末秀才;几代单传又得贵子。自然喜不胜收。文伯公终身喜好地舆学,故居选址破费心血,几经斟酌比较最终选定现在的头枕后村河,脚架乌龟山的风水宝地。并在后村河的源头构筑乌龟尾,从而使河水不外流,财气不外泄。公认是一块得天独厚的好地。
周培源故居 展览
周培源故居
周培源故居为四间三进,亦新亦旧亦东亦西格式。第一进面阔四间14米,进深8架8米,设东西两个大门,西门为正门,一般并不开启,每逢重大节庆或有贵客登门才隆重恭迎。东门为常开的大门,内有饭堂和膳厨灶头。第二进为四间二层楼房,面阔14.3米,进深7架7.5米。东南侧有一长廊与前进房屋相连,是家人进出的通道。楼下是厅堂和书房,楼上是家人的卧室。二、三进之间有一天井,天井内有水井一口。东西两侧为二层厢房,西厢房为楼梯间,可直达二、三进的二楼。第三进为转楼,正面四间为二层,进深6架6.4米,东西两侧各为三间二层楼,和二进的主楼连成凹字形院落布局。院顶原用玻璃筒瓦覆盖,村民呼之为玻璃屋,冬天非常温暖,后散失。1986年维修时改用现在的平面玻璃。内屋所有窗户都用玻璃,这在当时农村是十分罕见的。现在故居的北面,隔开一个弄堂,周家还有一处房屋是堆草、圈马养牛饲猪的地方,著名的沼气池就建在这里,解放后已分给村民居住。
周培源故居 后院
周培源的祖上
这幢房屋见证了周文伯的辉煌和贡献。据传很早以前后村全姓周,是阳羡第一人物周处将军的后裔。因周将军的故里在后村南的岱华山脚下的西周埠,后村处在西周埠后面,故称为后村,喻示前后一贯,一脉相承。
周培源教授的曾祖父是位族长,但十分贫穷,除做长工外还到南山为人采石,一天只有28个铜钱。到祖父周裕田时家境渐渐好转,最后拥有良田300多亩,成为了村上的首富。父亲周文伯因家境宽裕,自幼读书中过秀才,两次赴南京乡试均未中举而终身遗憾。文伯公年轻时深受康梁维新变法的影响,倾向变革致力于实业救国,先后创办了昌达渔业公司使百亩荒滩成为鱼池;利用陶器公司使宜兴陶瓷在南京、上海得到传扬;宜东社蚕行开创了与外商贸易的先例;大有第六蚕种场为宜兴发展蚕桑提供了虎牌蚕种。他还开办信成木行,率先使用肥田粉、农药、抽水机,二十年代初推广沼气,建造沼气池,村上人惊奇地称其为“神仙灯”,到九十年代仍能点灯做饭。他兴头发起建造的后村小学﹙当时叫作人小学﹚是当时宜兴最时尚的校舍。他为人正直正派,刚正无私乐于助人,村上发生纠纷都愿找他评判说理,被村民誉为“大先生”。后村也是远近闻名的无毒无嫖无辍学无忤逆无偷盗的模范村。所有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儿子周培源,使之成为正直有公益心的人。
周培源与故居有着千丝万缕无法割舍的情感。三岁半时,他到村东的族学读了四年多的私塾,1910年后又去夏芳进由一位出过国的进士办的洋学堂——养源小学读书。辛亥革命以后因父亲周文伯在南京上海做生意而就读于金陵大学附属小学、上海市实验小学——万竹小学等多所小学读书。每到寒暑假周培源都要回到老家度假。这时是周培源最快乐最高兴的时候,他会去参加农活,如放牛、喂马、划船、插秧。有几次父亲还逼着他甩猪粪,告诉他要知稻米香,先闻猪屎臭的道理。他还会参加村里的传统节目调马灯、舞龙灯等游戏,玩到很晚才依依不舍地回家。他和村里一个叫扣头的小长工可谓二十分的要好,整天形影不离,直到解放扣头都一直在周家帮忙。解放以后扣头及他的子孙几次去北京团聚一直都亲如一家。
小学毕业以后,周培源在父亲的安排下先后进过上海四川北路的一所基督教会中学、南洋商业学校、杭州甲种蚕桑学校读书,都因志趣不合而退学了。后来私自考取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虽然父亲嫌学费昂贵不大乐意,但周培源执意要进只得认可。在这所中学学习不到一年半,1919年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爆发了,上海很快也行动起来,周培源满腔热情上街参加示威游行,这下触怒了教会学校的高层,开除了几十个领头的学生,周培源也是其中之一。回到后村,周文伯为儿子的惹是生非遭开除而大怒,整天责备。周培源便躲进附近的潮音寺里自学,有空帮庙里干点杂活。一天周培源偶尔从报纸一角发现一则不起眼的小广告,称北平清华学校在江苏招收五名插班生,便毅然赴南京报名参加考试,从此开始了他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的道路。
1932年6月18日周培源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王蒂澂倾心相爱,喜结连理。不久双双返回后村故居再办宴席庆贺,据村上老一辈回忆,这是村上最热闹的一次婚庆,除故居外还在小学里开办宴席,全村每户一人赴宴,共办一二百桌。1936年周培源根据任教的清华大学的规定,连续工作五年可以休假一年,把妻子和两个女儿送回故居,自己只身赴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工作,获得了中国唯一一位与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共事的机会,并参加由爱因斯坦亲自主持的相对论研讨班,对他终身从事的相对论研究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